◎耕心週刊網址: http://ks-pctpress.org/01/
11月3日第896期_祈禱之時 | ![]() |
![]() |
作者是 吳碧雲(新竹市) |
親愛的主,感謝祢賜給人平安的確據,我們願意常常關心親人的心靈需要,邀請他們同享永生的福樂;尤其面對「孝順父母」這件事,求祢帶領,使我們盡力使父母歡喜,使他們快樂;面對衝突與為難時,懇求祢賜給我們剛強、仁愛、謹守的心。奉主耶穌基督得勝的名禱告,阿們! |
11月3日第896期_上帝給我愛的家 | ![]() |
![]() |
作者是 李清琳(南投草屯) |
我是農業時代在鄉村長大的孩子,父母賺錢不容易,要花一毛錢得計算半天。我小學畢業後就出社會,學打麵、做糖果等功夫,一個月賺六十元還算不錯,但還沒等到發薪水,媽媽就先借來貼補家用,曾經借超過二、三個月的薪水;但我還是感到很高興,因為可以賺錢給媽媽用。 後來,同行的葉落成長老用高價請我去他的麵店工作,一個月薪水一百九十元,我非常開心,因為這樣就有兩倍多的錢可貼補家用。葉長老一家人對我親切得像自己的家人,我三歲時就沒有父親,十六歲時媽媽也過世了。記得二十歲左右,姊姊嫁給一位外省警察,哥哥拿姊姊的聘金買了三間泥磚厝,並登記在自己的名下。哥哥結婚後,兄嫂怕分財產,就將我的戶口遷出。父母皆已離世,哥哥又不接納我,我當下沒辦法,只好無奈接受,幸好葉長老願意讓我將戶口暫時寄在他們家。 在我小學五、六年級時,一次爬到樹上摘楊桃不小心掉下來,昏迷一、二個小時,當時鄉村沒有電話、沒有機車,要急救是件不簡單的事,醫生來了後救醒我,但沒做任何醫療或檢查。十九歲那年病發,才知道當時有內傷,從此,為了治病,就到各地找神明偶像問藥方,但都沒有好轉,就這樣一年過了一年。 有一天,病得很嚴重,葉長老趕緊帶我到南投大同醫院,也就是謝緯牧師他們家開設的醫院。經檢查,肺部已出現空洞現象,因此又被送進埔里鯉魚潭療養院接受治療。 剛進療養院時,聽說患者都要參加一個禮拜三次的基督教禮拜,禮拜二是埔里教會牧師、禮拜四是主治醫師黃醫師、禮拜日就由療養院的紀牧師帶領。大家都心存懷疑,是否參加禮拜病就會得到醫治?多數人只是聽聽而已,把出席禮拜當作一種形式,不敢接受這個信仰。 住院約兩個多月,有天我隨手拿起病房內的聖經來讀,之前對聖經一點興趣都沒有,但不知怎了,當下有一股力量催促我繼續讀下去,後來也每天都會自動翻開聖經來讀。我很好奇,為什麼有這麼好的宗教紀事?讓人很完整也很清楚知道基督教的教義。 療養期間,我一直在學習基督教義,也思想民間宗教及基督教的差別;民間宗教無頭無尾又無目標,基督教是有頭有尾有目標。可是,若要信耶穌,那之前到各地廟宇拜拜,怎麼辦呢?因此內心猶豫不定。 有一天,紀牧師娘鼓勵我信靠耶穌,把病痛的重擔交給耶穌,雖然我也有讀到耶穌在世間行神蹟,憑著相信,病就會得到醫治,但我還是很猶豫。不久後,紀牧師娘又對我說:「你若信耶穌,一切的重擔,耶穌會替你擔,包括過去向廟裡神明所下的願……」當下,我心裡像有一顆石頭掉下來,便決定要信耶穌。之後每天晚上邀請基督徒一起祈禱讀經,直到病好出院,足足有兩年,後來也在草屯教會接受洗禮。 人的盡頭,就是上帝的起頭。感謝上帝,賜我這麼大的恩典,我不僅卸下病痛的重擔,如今有家庭、妻子兒女,也有自己的房子可住,又安心退休。謝謝上帝,安排我到葉長老家工作,也讓我經過一場大病,遇見上帝的救恩;就像上帝將沒人愛的孩子,收留作祂的孩子,讓我的人生從黑白變彩色。 |
11月3日第896期_深藏的愛 | ![]() |
![]() |
作者是 曾芳貞(美國橙縣) |
從小,在七個孩子的心目中,爸爸是不茍言笑、嚴肅,甚至是很兇的。我們有很嚴格的家規,譬如吃飯時一定要全家人坐好,禱告後要爸爸先動筷,我們才可以拿起自己的筷子;喝湯時不可出聲;先吃飽離桌時要說:「請慢用」;學校要繳任何費用時,不可以當天上學前才說;出門前一定要告知,回到家要打招呼……。 大學時,我對爸爸的印象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;我發現在他的內心裡,藏著一份令我感動的愛。我開始試著想了解我的爸爸,也因此製造了一些與他聊天的機會。我發現,爸爸需要子女的關懷,因為他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剛強、嚴厲與不茍言笑;相對的,他很需要家人的支持與關心的言語。 爸爸有過人的堅忍毅力,也有著對子女無以言說的愛,只是肩負著一家九口的重擔,他真的笑不出來。但是,因著對耶穌基督的信仰,他有了力量,縱使生活擔子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,但他為了所愛的家人咬緊牙關,常常告訴自己:「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,凡事都能。」我們七個孩子在爸爸智慧的決定下,全部都完成高等教育,這是他當初不敢冀望的,但他真的做到了。 一九五○年代,爸爸排除眾議,在看不見前面道路的景況下,憑著一股「主必引領我,也必幫助我」的信心與力量,帶著全家大小從屏東鄉下搬到台北,為的是實現自己許下的心願──不讓孩子長大後埋怨父親不給受教育的機會。爸爸一生中最感到遺憾的,就是他以優越成績從長榮中學畢業後,想到日本讀醫學,但當年祖父正發跡,買了一大片土地,要他留下來幫忙。為了不違逆父親的希望,也不願讓另外四位兄弟說話,他放棄了深造的機會,卻留下一輩子的遺憾。 他告訴我們:「你們盡量讀,爸爸再苦也會供應你們。當然,希望你們都考得上公立大學,我的擔子也會比較輕……」我們記住了爸爸的叮嚀。在我大學時,常因家教而晚歸,每當我到家開門的同時,爸爸就從他固定的座位上站起來,說:「回來了,電鍋內媽媽留了一些飯菜……,早點休息。」便轉身進房間。雖然這似乎是千篇一律的動作與說話內容,但我還是好幾次流淚了,因為我看到了深藏在爸爸內心裡的愛;他再疲倦,也要看到女兒平安回到家,才能安然入睡。 一九九六年,媽媽回天家,這是我們最悲慟的時刻,相信爸爸更是。雖然當時我們對上帝有些埋怨,但仍深信祂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。因著媽媽的離世,爸爸說:「我要繼續她所做的。」他照著之前各單位寄給媽媽的收據,延續媽媽在世時,對許多弱勢單位、慈善機構與神學院的奉獻。這是他先前沒做的事,或許因為一直以來生計擔子沉重吧! 之後的日子,直到二○○七年爸爸蒙主恩召,我們也盡力讓爸爸享受子女全然的愛與關心。 聖經約翰福音12章24節:「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,仍舊是一粒;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因著媽媽,神給了爸爸奉獻服事的機會;因著父母,我們有了好榜樣;這樣的恩典與祝福必代代傳承下去。願我們的思念化成一股力量,成為他人的祝福,也見證神的榮耀。 |
11月3日第896期_關於孝順父母這件事 | ![]() |
![]() |
作者是 吳碧雲(新竹市) |
搬回新竹與公婆同住好一陣子了。當時外子做這個決定,確實讓我很猶豫、錯愕,因為彼此的生活習慣有差異、信仰也不同,但婆婆每週一次北上看病已持續三個月之久,話語中透露出希望能有子女陪伴,孝順的外子聽見且回應,還對我說:「我不想人生造成遺憾!」 公公婆婆皆是和善又尊重別人意見的長輩,不會要求媳婦做這個忙那個。他們長久以來對民間信仰非常虔誠,記得剛結婚時,婆婆和顏悅色拉著我的手說:「信仰都是勸人為善,對於其他宗教不要去排斥。」婆婆每天早上起來要靜坐、誦經、拜拜,但我看在眼裡卻是感到沉痛,因為我發現婆婆並沒有從多神信仰中得到平安與喜樂,反而重擔勞苦自己承受。 我不禁想起聖經中的使徒保羅,他看見雅典人凡事敬畏鬼神,深怕遺忘哪一位神,所以造一座壇,上面寫著「未識之神」。於是,保羅著急,急迫的想將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……。此時,我也懇求神賜我智慧話語,能向長輩傳講真正能賜人平安的福音。 今年父親節,外子安排一家人出外用餐,準備開動時,外子輕聲對我說:「我們來禱告。」一旁的婆婆聽見後趕緊碰觸身旁的公公說:「我們也一起來禱告吧!」頓時讓我備感貼心。想起同樣是基督徒的大姑曾說,婆婆其實很關心孩子們;當年大姑單身未婚,在台北工作及念研究所時身體很差,婆婆去陪伴她,因曾經跟她一起去教會聚會,所以會模仿她的樣子奉耶穌的名禱告……。聽起來很難讓人理解,只能說,父母關愛孩子,永遠是滿分! 週日做禮拜時,新竹北門聖教會陳牧師說到,「當孝順父母」這是一條帶應許的誡命,但是如何孝順父母?給錢嗎?或許他們比我們還有錢!「方式很多,但我喜歡聖經箴言23章25節說『你要使父母歡喜,使生你的快樂』,只要能讓父母歡喜快樂的事,都要投其所好盡力去做。」接著,牧師又提到一個見證,某位弟兄信主後,惹得從事看風水工作的父親大不悅,但是他比其他兄弟們更勤快幫忙父親,舉凡要準備供品或出體力搬運,他都盡力去做,但就是堅持不拿香祭拜……。 當我和外子在台下聽到牧師的這段話,簡直就是我們的現況。外子因著孝順緣故,對於公婆的要求總是聽命照做,所以他們也很尊重我們的信仰,甚至會特別準備未祭拜過的水果、食物給我們享用。 照顧逐漸老邁的父母,是中年子女必須承擔的責任,特別是面對信仰不同的父母,更是期盼他們能趕快認識耶穌,得到永恆的盼望。但是我必須承認,除了持續禱告求神施恩憐憫外,我實在無能為力啊! 記得當我在台北的教會宣布要搬去新竹婆家時,說著說著竟然在台上哽咽了起來。牧師聽完後,很嚴肅的當眾勉勵我:「上帝的時候到了!委身服事家人比你手中做任何事情都有價值!」想想自己都覺得可笑矛盾,往往在宣教聚會上淚流滿面、舉起雙手大聲回應:「主啊!請差遣我,我願意為祢去!」但是如果叫我好好待在家中孝順父母、照顧公婆,卻是面有難色顯得為難。 那天接到大姑的電話,她很驚訝我居然願意搬回家照顧公婆。她說:「連我這個當女兒的,要搬回家與父母同住都要考慮,更何況是媳婦。」接著又說:「我和姊夫每天為家人信主禱告好多年,沒想到神竟然差派妳回去。」其實,連我自己都沒料想到,只能說一切都是上帝愛的緣故吧! 聖經中,使徒保羅殷切勉勵屬靈兒子提摩太:「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,乃是剛強、仁愛、謹守的心。」(提摩太後書1章7節)想一想,我也很需要常常被鼓勵及提醒,關於孝順父母這件事。 【幸福練習】關於孝順父母這件事,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是什麼?再多付出一點,讓父母喜悅歡喜,是兒女最大的責任。 |